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管理办法》,提出建立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保障制度,明确“保安全、保供应”的功能定位。几乎同时,内蒙古绿电首次跨越3000公里直送海南,创造了中国清洁能源外送的新纪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正从框架设计阶段迈向实质化运行,电力资源的全国性“大循环”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长期是电力安全保供的重要手段,但过去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10月印发的《跨省跨区电力应急调度管理办法》,首次在国家层面确立制度框架,明确应急调度主要承担电力安全与供应兜底功能,而新能源消纳则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管理办法》提出“市场调节优先,应急调度兜底”原则,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政府在电力安全中的兜底责任。这意味着电力全国“一盘棋”运行进入制度化阶段。
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下,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成为关键突破口。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原则同意《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标志着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之间的交易壁垒正式被打破。
不久前,内蒙古绿电“出塞”直送海南的实践,跨越3000公里的“电力天路”,不仅实现了史上最长距离的清洁能源输送,也成为跨省市场化交易机制落地的鲜明注脚。这一进展显示,跨区电力支援已从计划性指令转变为市场化操作。
全国电力大循环扩大了电力供给空间,也激发了地方绿电消费需求。出口型制造业、数据中心、新能源车产业链等,对清洁电力的刚性需求正成为驱动电力市场结构性重构的新引擎。
例如,山东省近期出台《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实施方案》,支持新增负荷配套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以荷定源”发展原则;辽宁省也启动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建立新能源可持续价格结算机制。这些地方政策与国家市场化框架形成了强协同效应。
面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提速,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及用户群体都需重新定位。
发电企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应转变依赖保障性收购的思维,主动研究跨省跨区交易规则,积极参与绿电外送。以内蒙古为例,2024年外送电量达337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其中绿电外送超600亿千瓦时,占全国三分之一,经济效益显著。
售电公司则应充分利用“一地注册,全国共享”的新机制,拓展跨区交易业务,协助企业实现绿电采购,满足碳中和与ESG目标。
电力用户方面,尤其是外向型制造业、数据中心等用能密集型企业,应积极布局跨区绿电交易,建立绿色供应链,提升品牌低碳竞争力。目前跨电网交易机制已明确将可再生能源项目作为绿电交易的基本单元,用户可实现自主跨区采购。
电力全国“一盘棋”既是清洁能源发展的机遇,也对地方电价、产业布局与能源结构提出新挑战。未来,随着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体系的完善和跨区交易平台的成熟,中国电力体系正从区域分割走向全国协同,从资源禀赋竞争转向系统效率竞争。
能源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全国电力“大循环”将为绿电、储能、数字电网等新兴产业带来广阔空间,为“双碳”目标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