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四年的高速增长后,分布式光伏行业迎来了政策层面的重大调整。2023年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自2013年以来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的首次更新。此次政策的调整,标志着分布式光伏行业从“十三五”时期的补贴驱动,转向“十四五”双碳目标下的市场化发展,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新版管理办法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是工商业光伏上网模式的调整。根据征求意见稿,6MW以上的项目必须全部自用,而6MW以下的项目则可以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部自用。这一变化将对行业开发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以往,投资方更倾向于开发规模较大的工商业项目,尤其是央国企和上市企业的大型屋顶项目。然而,随着新政策的实施,小微企业和轻工业企业将成为新的开发重点。6MW以下的优质项目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投资商将更加注重项目的自用消纳能力和稳定性,而非单纯追求规模。
对于大型屋顶光伏项目,新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征求意见稿,大型屋顶光伏项目若想全额上网,需与集中式光伏电站一同参与竞配。然而,由于屋顶租金成本较高,大型屋顶光伏项目在竞配中并不占优势。各省的竞配细则也倾向于集中式项目投资商,这使得大型屋顶光伏项目的开发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在年度光伏指标清单中纳入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例如,福建、安徽、陕西和河南等省份已公示了多个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规模从6MW到100MW不等。这表明,尽管面临挑战,大型屋顶光伏项目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分布式光伏的收益模型也将发生变化。投资商开始重新评估资产价值,部分企业甚至提出将分布式光伏资产的投资周期从20~25年缩短至15年以内。这一调整旨在应对政策风险、厂房业主资信风险以及电费收取不确定性等问题,确保资金回收周期的缩短,增强抗风险能力。
此外,行业内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三年半送电站”模式逐渐流行,即厂房业主在3.5年合同期内享受低价电价优惠,合同期满后免费获得电站所有权。这种模式不仅加快了资金回笼,还降低了长期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
随着政策的调整,分布式光伏市场的非技术成本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屋顶租金和居间费用大幅上涨。然而,随着新政策的出台,市场预期下降,项目投资收益重新评估,屋顶租金和居间费用将被进一步压缩。开发商表示,未来居间费可能会从目前的3~4毛/瓦降至1~2毛/瓦。
在新政策的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市场的投资主体将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光伏度电成本的下降,业主自投项目的比例将显著增加,分布式市场的集中度可能进一步分散。另一方面,传统的第三方投资企业将向全方位服务商转型,涵盖开发、建设、运维等多个环节。
尽管短期内政策变动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从长期来看,分布式光伏市场仍具备稳定的增长空间。各省对分布式光伏的细致管理要求将成为未来的关注重点,行业参与者需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测算模型,以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