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联合发布《意见》:中国绿证机制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03/21

继2023年绿证实现可再生能源电量核发全覆盖后,中国绿证机制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5年3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商务部、国家数据局五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能源〔2025〕262号)(以下简称《意见》)。      文件首次明确部分行业需强制消费绿色电力,并对绿证供应、交易、应用及国际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政策要点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指出,《意见》的核心在于推动绿证消费,重点聚焦以下五大环节:

  • 绿证供给(谁来卖)

  • 绿证消费(谁来买)

  • 交易机制(怎么买)

  • 应用场景(买了怎么用)

  • 国际拓展(国外是否认可)

市场现状与挑战

自2023年绿证全覆盖政策实施以来,绿证核发量、交易规模及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但由于需求不足,绿证价格持续低迷,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未能有效体现。

据《财经》数据显示,2025年3月12日至18日,绿证挂牌成交均价除3月12日为5.15元/个外,其余时间均不足2元/个。以“一证等于一千度绿电”计算,意味着大部分交易的绿电环境价值每度不足2分钱。

《意见》提出的解决方案

1. 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双轮驱动”

通过明确强制消费和完善自愿消费机制,激发全社会绿证需求:

  • 依法稳步推进绿证强制消费,逐步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使用绿证进行核算。

  • 到2030年,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的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

  • 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将在现有8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 打造“绿电工厂”“绿电园区”,实现100%绿色电力消费,并纳入企业ESG报告体系。

2. 明确行业责任

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细化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例如:

  • 电解铝行业在云南、青海、四川的绿电消费比例要求为70%,其他省份则为20%-50%。

  • 2024年实施监测,不纳入考核,但以绿证作为核算工具。

绿证机制带来的影响

强制消费政策将推动高耗能企业通过绿电交易或购买绿证达成绿色电力消费要求,增加其运营成本。这一措施有助于:

  • 引导企业分担绿色转型初期成本

  • 培养绿色消费习惯

  • 为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支持

完善衔接机制

《意见》提出加强绿证与其他政策机制的有效衔接:

  • 与能耗双控机制对接: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

  • 与碳市场衔接:明确绿证和碳市场边界,重点排放单位电力间接排放不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

  • 推动绿证纳入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碳核算和产品碳足迹核算。

国际互认进展

为适应全球贸易绿色规则,中国积极推进绿证国际互认:

  • 2024年,能源局赴欧盟和丹麦,就中欧绿证互认开展交流,已达成高度共识。

  • 与RE100等国际组织进行技术交流,为绿证国际认可奠定基础。

绿证体系建设成果

绿证全覆盖政策实施后,全国绿证核发和交易量大幅增长:

  • 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倍。

  • 2024年12月底累计核发49.55亿个,累计交易5.53亿个。

  • 系统上线后,实现次月核发,核发时间缩短85%。

未来目标展望

根据能源局规划:

  • 到2027年:绿证市场交易制度完善,强制与自愿消费机制协同健全,国际应用推进。

  • 到2030年:绿证市场制度体系成熟,自主绿色电力消费需求显著提升,绿证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