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贵州、陕西等山地光伏电站,40°以上的陡坡占比超过30%,杂草丛生导致光伏板遮光率年均增加15%,发电效率下降8%-12%。传统人工除草面临三大难题:①陡坡作业安全风险高(事故率比平原高4倍);②机械除草设备易侧翻(坡度>25°时传统轮式机械通过率<50%);③化学除草污染土壤(导致板下植被死亡,加剧水土流失)。迈步智能山地光伏除草机器人通过“地形自适应 + 智能精准作业 + 生态友好设计”三大核心技术,成功破解这一行业痛点,实现发电效率提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采用军工级复合材料履带,接地比压仅18kPa(相当于人类步行压强),可轻松通过烂泥、碎石等复杂地形。搭配双导向弹性支撑柱,割刀盘可随地形起伏±15cm,避免硬冲击导致的设备损伤,实测振动幅度较传统设备降低60%。
搭载3kW闭环无刷电机,配合高速传动装置(效率95%以上),实现40°陡坡稳定爬坡,垂直越障高度达15cm。在山西沁县25°黄土丘陵实测中,单日作业面积达80亩,是人工效率的20倍。
集成工业级摄像头(4K分辨率)与超声波雷达,通过YOLOv5算法实时识别杂草与光伏支架、电缆,识别准确率98.7%。针对光伏板下阴影区域,加入近红外光谱分析,避免误割原生植被。
割刀转速支持800 - 1500rpm无级变速,配合0 - 4km/h无级车速,可根据杂草密度(如狼尾草>50株/㎡时自动提高转速)智能调整作业参数,杂草清除率达95%以上,同时确保距光伏板边缘5cm内无作业盲区。
履带宽度仅30cm,行进轨迹地表扰动面积比传统机械减少40%。板下作业时采用“高频低幅”切割技术,杂草留茬高度控制在5 - 10cm,既抑制光合作用(遮光率下降至5%以下),又为原生草本植物(如苜蓿、三叶草)留出生长空间。
摒弃除草剂使用,通过物理切割配合“斩草除根”刀片(刃口角度30°,硬度HRC55),将杂草根系切断深度控制在10cm以内,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实测作业后区域水土流失量较人工除草减少50%。
机器人支持“定期巡检 + 应急除草”模式,在杂草生长旺季(5 - 9月)可实现每周1次全覆盖作业,将光伏板遮光率控制在3%以内。云南易门31.5MW山地电站应用后,年发电量提升9.2%,相当于新增装机容量2.8MW。
板间原生植被覆盖率从20%提升至65%,为蜥蜴、野兔等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陕西商洛山地电站监测显示,作业区域昆虫种类增加30%,形成“光伏板 - 杂草 - 生物”良性生态链。
40°陡坡区域径流冲刷深度从年均8cm降至3cm,土壤含水率提高12%,配合光伏板的遮阴效应(地表温度降低5 - 8℃),植被恢复周期缩短至1年。
云南丙坡山地光伏电站(坡度35° - 45°)
传统人工除草需佩戴安全绳作业,年均事故率15%,杂草导致发电量损失超10%。
部署10台除草机器人,采用“AT自动模式”沿规划路径作业,遇障碍物(如岩石、灌木)自动绕行,单日作业面积达100亩。
运维成本下降60%(年节约人工费用80万元);
发电效率提升8.5%,年增发电量260万度;
板下植被覆盖率从15%提升至55%,水土流失量减少45%。
随着AI算法升级与5G远程控制技术普及,XX机器人将实现“全自主作业 + 故障自修复”:
2025年目标:40°陡坡作业效率再提升20%,能耗降低15%;
生态价值延伸:与无人机巡检系统联动,构建“除草 - 监测 - 修复”一体化运维体系,助力山地光伏电站达成“发电 + 生态”双目标。
在山地光伏这片“追光险地”,迈步智能除草机器人用技术创新打破了“效率与生态不可兼得”的行业定式。从40°陡坡上稳健行进的履带,到精准避开植被的智能割刀,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向技术要效益,以创新护生态”的发展理念。当传统运维的“高危禁区”变身“绿色能源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设备的突破,更是光伏产业向“环境友好型”进化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