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走访中,我们进入一个大型光伏电站,本以为会看到整齐有序的光伏阵列,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组件下的杂草长到一人多高,有的甚至直接覆盖了光伏板。发电效率受影响不说,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光伏电站除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一门关系到发电效益与安全的必修课。
杂草对光伏电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遮挡阳光,降低发电量: 当杂草高度超过光伏板下沿,就会在组件上形成阴影,不仅减少光照,还可能触发“热斑效应”,导致组件局部过热甚至烧毁。某西部电站因为除草不及时,年发电量损失高达5%-8%。
增加火灾风险: 秋冬季节,干枯的杂草极易引发火灾;而山区灌木甚至会顶拱组件,造成物理损坏。
影响运维与检修: 杂草过多会阻碍人员巡检和设备维护,降低运维效率。
在运维实践中,除草责任通常由以下几方承担:
电站自有运维团队: 适用于小型电站(如5MW规模),运维人员可兼任除草工作。但在200MW级的大型电站,即便配备4-5名专职人员,也常常忙不过来,而且人工成本逐年上涨。
外包给专业除草公司: 效率高、设备齐全,适合周期性集中作业。但质量把控是难点,需要在合同中明确除草高度和验收标准,否则容易出现漏割、根未清除等问题。
引入自动化设备供应商: 近年来,油电混动割草机器人、履带遥控割草机、智能除草机器人等逐渐普及,尤其适用于复杂地形、长时间作业的场景。
“光伏+牧业”模式: 部分地区通过放养山羊等方式实现生物除草,既环保又节省费用,还能给牧民带来额外收入。
除草方式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人工除草 | 灵活、精细,能清理狭窄区域 | 效率低、成本高、安全风险大 | 小规模电站、组件间隙 |
机械除草 | 高效、适合大面积作业 | 不适应复杂地形,可能损坏组件 | 平原地区 |
化学除草 | 持效期长、彻底 | 环境风险大,需严格控制剂量 | 杂草密集区 |
生物除草 | 环保、成本低 | 可控性差、季节限制 | 农光互补项目 |
智能除草 | 高效、精准、安全性高 | 初期投入较高 | 山地、复杂地形、大型电站 |
近年来,智能除草设备正在改变光伏电站的运维模式。
例如,履带式遥控割草机器人具备以下优势:
全天候作业: 满油状态下可持续运行数小时甚至一整天。
远程精准操控: 遥控距离可达500米,适应多种复杂地形。
降低人工与安全风险: 避免人工高温暴晒和蛇虫叮咬风险。
这些设备特别适合西北、华北等地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也可与无人机巡检系统结合,实现“发现问题—精准除草—实时反馈”的闭环管理。
定期巡检: 利用无人机或智能监控系统及时发现杂草生长情况。
防火隔离带: 在火灾高发季节定期清理,减少隐患。
自动化作业计划: 结合智能割草机器人,实现无人值守除草。
数据化管理: 记录除草频次、成本、效果,优化运维策略。
在光伏电站运营中,除草不仅关乎发电效率,更是安全运维的重要一环。选择合适的除草方案——无论是人工、机械还是智能化——都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电站的持续稳定运行。
当杂草清除、阳光重新洒在组件上,发电量的回升是立竿见影的,这份成效,比任何一组数据都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