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光伏运维成焦点:绿色能源背后的生态考问
2025/08/20

【能源资讯】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光伏电站逐渐从平原走向山地与丘陵。然而,伴随“光伏上山”的浪潮,行业也迎来新的拷问:山地光伏发的电,究竟有多“绿”?其运维环节能否兼顾生态保护?

山地光伏装机加速,运维挑战凸显

近年来,受平坦土地稀缺等因素影响,山地光伏项目在多地快速推进。荒坡、低效林地等“边际土地”被视为开发新空间。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低山丘陵地区光照条件良好,且坡度有利于组件自洁,使得山地光伏在发电效率上并不逊色。

与此同时,山地光伏运维难度也在增加。受地形限制,电站日常巡检、组件清洁、防火除草等环节均面临更高成本。业内专家指出,如果运维不到位,不仅影响发电效率,还可能对山地生态系统造成持续扰动。

环境代价引发关注

  • 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建设与运维涉及道路开挖和支架安装,若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可能导致雨季泥石流或山体滑坡。

  • 生态系统干扰:山地往往是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电站建设与运维活动可能切割栖息地,影响野生动植物迁徙。

  • 退役与回收隐忧:组件寿命约25年,若未提前规划回收与场地修复,可能留下新的环境隐患。

绿色运维成为行业关键词

面对争议,多地企业引入无人机巡检、智能监控等手段,提升山地光伏运维效率,减少人工进入对生态的干扰。同时,部分项目尝试“光伏+林业”“光伏+牧业”模式,在运维阶段开展生态修复,兼顾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合利用。

专家建议,山地光伏应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选址、建设到运维和退役环节纳入绿色规划,确保项目实现清洁能源与生态共生。

结语

山地光伏是否“绿色”,关键不在于建设速度,而在于运维方式。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山地光伏运维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