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号文后光伏电站运维策略:降本增效成生存关键
2025/10/28

降本增效已成光伏电站生存必修课

随着国家发改委“136号文”逐步落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2025年6月1日起,所有增量项目全面入市,固定电价保护机制被取消。光伏电站收益模型已由“发电量×固定电价”转变为“收益 = 市场交易收入 + 价差补偿 - 辅助服务分摊”的多变量公式。这意味着,电站生存能力不仅取决于发多少电,更取决于在何时、以何价卖出电量。

电价市场化:光伏电站“舒适区”消失

136号文标志着新能源电价由“固定电价”或“保障性收购”全面转向市场化交易。以广东为例,存量项目虽暂有托底机制电价,但执行期限有限;增量项目需通过竞价获得机制电价,面临市场波动和“负电价”风险。市场化下,企业必须关注卖电时间和价格,而不仅仅是发电量。

运维团队效率决定发电收益

在市场化背景下,每一度电都至关重要。粗放型运维模式导致大量发电损失:

  • 灰尘覆盖:西北地区10%灰尘可降低组件功率5%-10%,1GW电站年损失超3000万元。

  • 故障响应:某光伏电站逆变器故障,标准化流程10小时恢复,挽回发电损失9万度,经济损失约7.92万元。

  • 人工巡检效率低:百万千瓦级电站巡检年度成本超千万元,疏漏隐患易造成更大损失。

智能运维:将成本项转为投资项

领先电站通过智能运维提升竞争力:

  • 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光伏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组串、逆变器,故障预警准确率97%,系统效率提升至85.2%。

  • 无人机+机器人巡检:三维巡查覆盖率100%,年减少损失电量360万千瓦时,运维成本降低18%。

  • 区域化管理:整合西北、东南、北方、四川等区域资源,通过规模采购和锁价策略节省数百万元。

精益运维:度电必争

电价市场化要求光伏电站树立“度电必争”理念,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管理:

  • 设备巡检:照片+数据+定位模式确保问题可追溯。

  • 故障处理:直流汇流箱更换流程细化为“断电验电→旧柜拆除→新柜定位→电缆接引→绝缘测试”,双人确认,送电一次成功。

  • 温度监测:每周红外测温仪监控逆变器出线电缆及端子排,执行正确率达100%,效率提升50%。

人才培养:从电工到能源交易师

未来光伏运维团队需复合型人才:懂设备、懂数据分析、懂市场交易,能在中长期、日前、实时及绿电市场中合理分配电量,设定申报价格,实现收益最大化。这类人才将成为电站核心竞争力。

结语

136号文如同大浪淘沙,淘汰依赖补贴的旧模式,推动光伏电站向技术驱动与市场运营转型。短期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市场化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电站管理者应从政策依赖者转变为市场弄潮儿,从电力供应商升级为能源服务商。运维团队准备好了吗?这已经是生存问题,而非单纯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