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优势”支撑风光装机36亿千瓦目标实现——中国“碳路”2035能源变革路径
2025/11/03

——中国“碳路”2035 的能源变革路径

2025 年9 月,国家明确了面向2035年的自主贡献目标: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 7%-1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 30% 以上;而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实现 2020 年的 6 倍以上、力争达到 36 亿千瓦。这一宏伟目标标志着中国能源体系进入全面变革的新阶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风光(风电+光伏)体系必须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三方面深耕发力。

优势一:资源禀赋强大

我国地域广阔,拥有丰富且多样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从戈壁沙漠到海上浅滩,从高原山地到丘陵平原,资源类型齐全、潜力巨大。这意味着,只要消纳与电网承接同步,“立起来”的新能源基础条件已具备。

优势二:产业链完善、迭代快

伴随着近十年光伏组件、风机设备、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这为装机、建设、运维“降本提效”提供强大支撑。在“36 亿千瓦”目标背景下,产业优势可转化为规模优势、成本优势与速度优势。

优势三:市场规模广、政策驱动强

不仅国内庞大的用电市场、超大规模电站建设提供了需求基础,而且“双碳”目标、补贴政策、绿电交易制度等政策工具同步发力,促使风光项目加速部署、资本加速流入。在这一背景下,风光装机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系统化建设方向迈进。

实现路径:从扩容到保障,再到提升

  • 扩容阶段:“十五五”期间加速新增装机,每年新增规模仍需以数千万千瓦计,才能在2035年前达成规模目标。截至 2025 年前九月,我国再生能源装机已接近 22 亿千瓦,风光合计突破 17 亿千瓦。

  • 保障阶段:扩容的同时,必须保障“靠得住”——即新能源要接得上、输得出、用得好。供给侧扩容必须匹配消纳通道、储能系统、智能电网建设。

  • 提升阶段:装机规模达标只是基础,提高系统效率、降低弃光弃风、提升利用率、推动风光与氢能、绿电直供、智慧电网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将“量”转化为“价值”。

行业挑战与应对

虽然目标明确,但专家指出,要实现2035 年3 600 吉瓦的装机,每年新增仍需数百吉瓦水平。核心挑战在于“弃电”“消纳”“电网”三大环节:装机再多,如果送不出、用不好,规模优势将受限。因此行业必须加强输电通道建设、储能配套、市场机制改革、绿电交易体系完善等配套条件。

总结

“量能+产业+市场”三大优势,是我国实现风光装机 36 亿千瓦目标的关键支撑。这不仅是一个容量目标,更是我国能源体系从“传统化”向“新能源主导”“智能化电力系统”深度转型的里程碑。在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中,这一路径也为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当装机规模突破、系统效率提升、产业链升级同步推进,风光真正成为“绿色供电”“绿色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