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代表在全国两会建言: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夯实能源安全根基
2025/03/24

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世界各国对能源自主与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提速,我国“双碳”目标持续落地,可再生能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装机规模实现大幅增长。然而,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季节性等特征,使得其高比例接入电网带来了新的挑战,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围绕“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刘汉元代表指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装机总量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已达14.1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的“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目标。

2024年,光伏和风电发电量合计达1.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接近20%。可再生能源正加速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

当前我国电网体系仍然沿用“集中发、集中送”的传统模式,面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显得力不从心。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电网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阻碍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的关键瓶颈。加快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已迫在眉睫。

一、加快特高压外送通道及跨省跨区通道建设

进一步加快推进已规划特高压输电工程,并适度超前布局和启动新的通道建设。以我国当前的国力、财力与基建能力,完全有条件每年同时开工建设10条以上特高压线路。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消纳的核心基础设施,特高压通道建设“只能超前、不能滞后”。即便建成后出现短时间“闲置”,也优于大型风光基地因缺乏送出通道而无法并网发电的困境。同时,加快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提升区域电网互联互济能力,更好发挥邻近省区的调节资源,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

二、大力推进“源网荷储”项目,打造智能化能源体系

加快出台支持“源网荷储”项目的专项政策,鼓励智能微网、虚拟电厂等新型能源系统建设。通过智能微网实现区域能源优化配置和供需平衡,虚拟电厂则可聚合分布式能源和负荷资源,参与电网调峰和需求响应,增强电网灵活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分布式能源项目的经济性和消纳能力。

三、加快建设综合储能体系,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十五五”期间要加大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项目的布局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制定配套政策,打造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储能为辅的综合储能体系。继续推进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高传统电源的调节能力,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多调峰资源。

四、用人工智能赋能电力系统,推动智慧能源发展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通过AI算法实现对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的智能优化调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强AI与可再生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跨领域技术创新,加快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刘汉元代表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更是提升我国能源安全、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威集团也将继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深耕细作,助力我国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