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电投广西钦州光泰光伏电站的丘陵坡地上,一台遥控履带式割草机正灵活穿梭于光伏阵列之间。作为我国首个大规模应用智能割草设备的农光互补项目,该电站通过引入遥控履带式割草机,成功破解了复杂地形下的植被管理难题,为“光伏+农业”模式的高效运维提供了示范样本。
国家电投广西钦州光泰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245.18兆瓦,年均发电量超2.5亿度。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但面临两大核心矛盾:
发电效率受损:杂草高度超过30厘米时,光伏板受光面积减少15%,局部区域发电效率下降8%
农业协同难题:传统人工割草需频繁进入陡坡区域,存在滑倒、触电等安全隐患
全地形履带系统:分体式橡胶履带(宽度16cm),接地比压低于20kPa,25°坡道稳定作业
远程智能操控:5G实时高清回传,500米外精准控制割草路径,AI视觉识别误差<5cm
生态切割技术:双刀盘设计(转速3000转/分钟),碎草长度3cm,保留10-30cm植被高度
指标 | 传统人工 | 遥控割草机 | 提升幅度 |
---|---|---|---|
单次作业成本(元/亩) | 80-120 | 15-20 | ↓80% |
年运维人力需求 | 20人×12月 | 3人远程值守 | ↓85% |
发电效率损失率 | 5%-8% | ≤1% | ↓75% |
光泰电站的成功验证了三大价值:
成本优势:100MW电站年运维成本降低65%,发电效率损失率从8%降至1%
技术适配:模块化设计兼容广西、云南等10余个农光互补项目
生态价值:科学植被管理使土壤固碳能力提升15%,水土流失减少20%
国家电投计划将光泰电站经验推广至全国,未来将整合无人机巡检、AI污损分析等技术,打造“空地协同”智能运维网络。根据《广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农光互补模式有望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