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与农业融合加速推进的当下,智能化设备正逐步渗透至光伏运维各环节。近日,中国能建陕西区域的重点项目——柳池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成功引入遥控式智能割草机器人进行除草测试,取得良好效果。项目方表示,该设备不仅显著提升割草效率,更为运维安全性与作业便利性带来了全新变革。
柳池光伏电站地处延安平原地带,组件下方多为高达80厘米的杂草与灌木,人工除草费时费力,且在夏季高温与地面反光条件下存在一定作业风险。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组首次采用具备15.5kW动力输出、70cm割幅的智能履带割草机器人进行实地作业测试。
据测试数据显示,设备单小时可完成4.2亩割草任务,8小时累计割草面积达到33.6亩,人工替代效率超出11人工作量。相比传统人工使用割灌机每日仅能完成3亩的工作效率,割草机器人实现了10倍以上的提升,且作业精度更高、割草高度可调,杂草清理更为彻底。
不仅如此,得益于48V锂电与油机混动系统的组合设计,设备在行进过程中支持纯电静音行走,最大限度降低对农业生产的干扰。10L油箱配合23AH电池,保障连续作业能力;遥控操作系统则极大减轻了运维人员负担,有效避免高温、蛇虫等野外作业风险。
“在农光互补场景中,光伏板下空间虽宽但存在一定起伏,传统农机不便进出,而这类小型智能设备灵活机动、割草能力强,非常适合我们。”电站现场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在与项目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设备厂商还根据现场反馈不断进行功能优化,如提升水箱容量以适应干草区域降尘需求,改良割刀结构以应对高密度灌木丛等,整体作业表现获得客户“非常满意”评价。
当前,柳池光伏电站仅在4亩地块进行试点测试,接下来将逐步扩大设备应用范围。根据项目初步测算,在2万亩电站长期运维中,引入智能割草机器人预计可为项目方节约超65%的运维成本,极具推广价值。
在“双碳”战略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光互补正从“发电+种植”走向“发电+智慧运维”。柳池电站此次尝试,或将成为更多光伏企业迈向智能化除草与无人化管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