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清洗新趋势:人工、机器人与无人机清洁方案全面对比
2025/04/23

随着光伏行业规模化扩张,运维方式正悄然经历一场变革。尤其在组件密度不断加大、装机容量迅速攀升的背景下,清洗效率与成本控制成为光伏电站运维的新焦点。

在光伏板的日常清洁中,传统人工清洗、机器人清洗以及无人机清洗是当前市场上三大主流方式。它们各具优势,也面临不同挑战。本文将通过表格对比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落地案例,探讨最具可持续性的技术路径。

三种清洗方案核心对比

对比维度人工清洗机器人清洗无人机清洗
清洗效率✘ 低,速度慢,难以批量推进✔ 高,标准化路径,连续作业✔ 高,快速覆盖大面积
清洗效果✘ 不稳定,依赖人工操作水平✔ 稳定,清洁均匀,效率高✘ 易受环境干扰,喷洒均匀性波动
安全性✘ 存在高空/高温暴晒风险✔ 高,远程控制,避免人机接触✔ 高,非接触作业,避免人身伤害
人力依赖✘ 高,需大量人工干预✔ 低,全程自动控制✔ 低,一人可控多机
地形适应性✔ 强,灵活应对复杂地形✔ 中等,适用于平坦、规范排布场站✔ 强,轻松跨越高架、丘陵、边角区域
成本投入✘ 成本随规模线性上升✘ 初期成本高,但长期可控✔ 成本适中,适合中等规模、应急调度
技术门槛✔ 低,工具简单,易培训✘ 高,需具备设备维护与调度能力✘ 高,需飞控技术与维护保障
适用场景小型/分布式/复杂地形电站中大型/地势平坦电站山地/高架支架/特殊区域清洗
运维智能化✘ 以人为主,难以自动调度✔ 可接入智能运维平台,实现定时+远程控制✔ 支持航线设定与远程操控,部分智能调度

三种方案深度解析与行业实践

人工清洗仍被广泛应用于地形复杂或排布不规则的小型光伏电站。其优势在于灵活性强、工具简单、门槛低,也具有一定的就业带动效应。但清洗效率低、人力成本高、安全风险大,且清洁效果不可控,正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

机器人清洗则已成为当前中大型光伏电站的主流选择。设备可直接依附组件行走,依靠路径算法与水气调控系统高效完成清洗任务。迈步智能在多个电站已部署清洗机器人,实测数据显示其效率为人工清洗的3倍以上,年发电量提升超过7%,同时大幅降低了人工投入与安全风险。机器人可接入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场站清洁的自动化与标准化。

无人机清洗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用于应对人工与机器人难以覆盖的场景,如山地、丘陵、高支架区域等。其具备机动性强、安全性高、部署便捷的优势,适合执行应急任务或补盲清洗。但清洁强度有限,续航与喷洒精度仍受制于技术瓶颈,因此更适合作为辅助型方案使用。

趋势判断:清洗方式迈向自动化 + 智能协同

结合实际落地经验与未来发展趋势,机器人清洗方案已展现出技术成熟度与经济可行性的双重优势。随着硬件成本下降与运维平台智能化程度提升,其普及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成为中大型光伏电站的首选清洗方式。

无人机清洗则在特定场景中具备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未来,清洗机器人与清洁无人机的协同作业模式将成为主流:机器人负责主阵列区域的高频自动清洁,无人机补盲边角或高风险区域,实现“全场站、全场景”的清洗覆盖。

传统人工清洗的角色将日益边缘化,仅在早期投入不足或极端复杂场景中保留一定应用空间。

迈步智能作为光伏智能运维方案提供者,已率先完成清洗机器人在多类型电站的场景化部署,并推动“机器人 + 无人机”的协同模式落地,为光伏电站清洁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