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角逐10万亿海上新能源岛赛道:从风电重镇到深蓝经济突围
2025/05/09

国家战略下的能源重构

今年3月,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投运,标志着沿海省份对海洋经济的争夺进入新阶段。而在长三角,江苏正以更激进的姿态布局海上新能源岛——5月12日,三峡能源江苏大丰H17项目海上升压站发运出海,这座200兆瓦级项目投产后将为区域电网年增绿电28.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7万吨。这仅是江苏“深蓝战略”的冰山一角。

能源供需错配长期困扰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贡献全国60%以上GDP,却需外受电28%。海上风电凭借资源集中、临近负荷中心的优势,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海上风电”写入施政纲领,释放出万亿级产业机遇。据预测,到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投资将达2.6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超20万亿元。

江苏的海洋经济短板与破局机遇

尽管2024年江苏海洋经济总量首破万亿,但仅列全国第六,GDP占比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核心短板在于海洋化工、油气两大支柱产业缺失——江苏海洋化工业产值仅130亿元,不足山东的1/20;而广东海洋油气业占全国近40%。在国务院批复的7个“现代海洋城市”中,江苏无一入选,凸显海洋经济竞争力不足。

但江苏的独特优势正在显现:

  • 装机规模领跑全国:截至2023年底,江苏海上风电累计装机1183万千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盐城、南通两地占全省装机97.5%。2025年一季度,南通海上风电发电量达42.53亿千瓦时,日均满足25万户家庭用电。

  • 产业链集群效应:盐城集聚远景能源、金风科技等头部企业,整机产能占全国40%;大丰区形成从叶片、塔筒到海缆的完整产业链,8.5兆瓦机组实现本地化生产。

  • 政策先行优势:盐城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正推进射阳港、大丰港等三大零碳产业园建设,探索“绿电制氢+化工耦合”模式,远景科技集团投资的绿氢氨醇项目已启动。

深海突围:从近海风电到能源岛生态

面对广东、山东等省份的竞争,江苏正以“深远海+综合开发”破局:

  • 技术攻坚:中国中车在射阳下线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扫风面积达7个足球场,单机年发电量可满足3.7万户家庭需求。南通启东的泰胜蓝岛项目专攻深远海漂浮式基础,年产10万吨钢结构支撑离岸85公里的超远海项目。

  • 场景创新:江苏国信大丰85万千瓦项目首创“水下牧场+水面风电”模式,在风场周边建设海洋牧场,同步配套陆上制氢平台,形成多能互补体系。盐城零碳产业园通过“绿电+氢能”模式,实现电碳因子较传统电网下降75%,并获英标协会碳中和认证。

  • 政策突破:自然资源部新规要求新增海上风电项目离岸30公里或水深30米以上,江苏大丰、如东等地的深远海项目率先响应,推动产业向深蓝延伸。

在氢能领域,吉电股份投资的绿氢制储运加一体化项目获1亿元超长期国债支持,采用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储氢量达15吨;岚泽绿色甲醇项目落户大丰港,计划利用绿电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这些项目与远景科技的“一海多用”示范形成协同,构建从制氢、储能到化工应用的闭环。

长三角能源博弈的终极战场

广东以“海上风电+化工”模式打造深远海产业园,山东推进“蓝色能源+渔业”融合,浙江探索“多能互补+数字化”海岛经济,而江苏选择以“风电全产业链+零碳园区”为核心竞争力。这场万亿级竞赛的关键在于:

  • 消纳能力:江苏通过“风光储氢”一体化,将海上风电就地转化为绿氢、甲醇等燃料,直接供给沿海化工企业,破解弃风难题。

  • 国际合作:盐城与远景科技合作建设面向国际的零碳贸易园区,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目标成为全球绿色产业枢纽。

  • 政策协同:江苏将海上风电纳入CCER交易体系,4个项目贡献全国54%的减排量,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从南通的“风电产业之都”到盐城的“海上风电之都”,江苏正试图以海上能源岛为支点,撬动海洋经济进位升级。若能在深远海技术、绿氢应用、国际标准等领域持续突破,这片“蓝色国土”或将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绿色转型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