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差异化布局新能源投资新纪元,"估电价投资"时代正式开启
2025/05/13

政策空窗期倒逼企业战略分化

自136号文发布以来,各省份衔接政策制定进度不一,政策空档期或持续3至10个月。在此期间,央国企投资决策呈现显著分化:部分电力央企基于集团"十四五"目标持续推进项目,但收紧土地租金、资源费及消纳条件等评审边界;另有企业暂停光伏项目评审,转向风电指标竞争。某行业专家指出,"一季度分布式抢装潮后,二季度起新增装机量或现明显回落"。

"估分式投资"重塑行业逻辑

面对市场化电价的不确定性,某国企负责人提出"估分投资"概念——即通过电价倒推成本上限,预留风险冗余空间。行业共识认为,降本增效与区域成本博弈将成为关键,但非技术成本压缩阻力重重。数据显示,某省新能源项目资源费仍超1元/瓦,地方政府经济依赖与发电企业收益诉求矛盾凸显。

多元业态投资面临再评估

除传统风光项目外,储能电站、氢氨醇等配套项目推进受阻。某电力设计院透露,西北某新能源制氢项目因收益率测算困难被迫延期。储能领域同样面临挑战,某央企已投运项目中仅1个实现市场化盈利,其余依赖集团内部平衡。行业呼吁政策层面明确储能定位与价值评估体系。

20年电价预测成行业新课题

省级政策落地后,企业需应对多重不确定性:首年机制电量竞标结果、现货市场比例波动、10年保障期后电价测算等。某投资企业坦言:"新能源已进入变量时代,传统投资模型亟需革命性调整。"

行业展望: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

多家央企明确"十四五"目标完成后将转向项目质量管控。分析指出,在新能源投资与地方经济深度绑定的背景下,政策制定需平衡市场化导向与地方发展需求。随着6月首轮竞价启动在即,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