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在新能源发展上态度摇摆时,中国已用明确的战略目标为行业定调。9月24日,我国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超30%,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实现36亿千瓦。这一目标甚至被部分研究机构认为“偏保守”——预测2035年我国新能源实际装机量或突破40亿千瓦。市场“大蛋糕”既定,风电、光伏产品商与电站投资者纷纷入局,一场行业“狂欢”已然开启。 但狂欢之下,更严峻的挑战浮出水面:如何让新能源资产在电力市场中实现盈利? 此前,我国绝大多数新能源电站极少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在政策“襁褓”中,其盈利水平有基本保障。但这种“稳赚不赔”的局面,从今年起正式终结。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136号文”,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6月1日起,新增新能源项目需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定价。这一政策直接让新能源电站的盈利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事实上,新能源电价下滑的趋势早有苗头。以西北五省2024年新能源交易结算数据为例,当地新能源结算电价均低于各省燃煤基准价,平均上网电价较市场化前降低23%,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同步下降4.2%。今年电价波动风险进一步释放。 根据「能见」获得的数据,从2025年1-9月的主要电力现货市场数据显示:甘肃风电平均现货市场捕获价格为229.63元/兆瓦时(同比+15.8%),光伏126.77元/兆瓦时(同比-9.55%);蒙西风电208.61元/兆瓦时(同比-51.73%),光伏154.71元/兆瓦时(同比-60.08%);山东风电294.84元/兆瓦时(同比+0.06%),光伏120.27元/兆瓦时(同比-33.47%);山西风电257.68元/兆瓦时(同比+8.95%),光伏128.54元/兆瓦时(同比-43.02%)。 光伏电价的普遍下滑,成为行业盈利的主要压力点。 2024年1-9月/2025年1-9月典型省份现货市场风电和光伏价格行业龙头的业绩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上半年,龙源电力风电平均上网电价为422元/兆瓦时(同比减少16元/兆瓦时),光伏平均上网电价273元/兆瓦时(同比下降5元/兆瓦时)。多家发电企业已发出警示,某发电集团相关负责人直言:“新能源难以同时保住‘量’与‘价’,电价下降已成必然。” 这意味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后,传统盈利模式、投资评估逻辑与运营管理体系均面临挑战。在争夺36亿千瓦装机“蛋糕”的同时,电力企业必须将重心转向“资产精细化管理”与“盈利能力提升”——但这两大能力,恰恰是多数企业的短板。 具体来看,盈利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内部部门协同难:过去发电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是独立部门,但市场化后电价实时变动,需打通两部门数据与决策链路,才能实现资产最优管理,而多数企业尚未完成这一整合; 专业交易人才缺:电力交易是新兴高专业化领域,目前行业内人才供不应求,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卡脖子”问题; 智能管理工具少:各省电力交易规则差异大,且发电企业资产分散,若缺乏AI等智能工具赋能,难以精准适配不同区域市场需求。 对大型电力集团而言,通过资源整合或许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但对近年来新进入的分散性投资者(如地方性能源企业、财务投资人等),搭建完备的内部服务体系几乎不可能。 新能源资产管理服务龙头企业——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点出了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他进一步解释:“现在的电站投资者早已不只是‘五大四小’,而是涌现出成千上万的新主体,他们更需要覆盖‘电力生产+电力营销’的系统化服务,传统单一的运检服务已无法满足需求。” 在陆一川看来,电价市场化既是挑战,也是后服务行业创新的“驱动力”:“只有适应市场化电价,新能源产业才能具备替代化石能源的长期动力。”他预测,未来新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市场的头部集中化趋势将更明显——中等规模企业因缺乏完整服务体系和研发实力可能面临生存压力,而提供局地性单一运维服务的小型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 在数据与技术层面,协合运维基于长周期、大范围的资产运营实践,积累了海量电站数据,并研发出自主核心工具。例如,针对风电资产的“PowerInsights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生成月度资产报告,精准定位电量损失原因(如某台风机某项缺陷、某时段运维不当)——这类能力,正是中小企业因缺乏数据积累,研发投入和长期实践迭代而难以构建的。 在运营模式与技术应用上,飒沓机器人也在持续创新:目前已试点“人机协同”运营模式,未来可快速复制到同类场景;“AI+电力”技术则广泛用于设备故障预警、电价预测与交易决策中——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图像识别,替代部分人工巡视,提升光伏热斑、风机及变配电设备异常的识别效率;借助时序大模型预测电力市场价格与供需关系,辅助运维人员和交易员制定协同策略,调整电站检修计划与交易仓位组合,最终实现电费收入最大化。 从36亿千瓦装机目标的明确,到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政策落地,我国新能源行业已从“政策护航的高速增长”迈入“市场驱动的质量竞争”新阶段。结算电价下滑、产销协同不畅、人才与工具短缺等问题,虽让电站盈利面临短期压力,但也推动行业加速转型——资产投后管理从“内部自循环”转向“专业分工”,技术创新(尤其是AI与大模型的应用)成为盈利破局的核心抓手。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大型集团的资源整合,还是分散投资者的服务外包,“精细化运营”与“专业化合作”已成为必然选择;对行业而言,头部服务企业的技术优势与体系能力将进一步凸显,推动新能源资产管理市场走向集中化、智能化。唯有适应市场化规律,以技术降本、以服务提质,才能在36亿千瓦的“大蛋糕”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变动下的电站盈利前景
盈利难题:电站如何突围?
破局之道:技术创新与专业服务
AI赋能管理,提升电站盈利
未来展望:绿色转型与市场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