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能源行业的格局中,五大发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能、国电投、华电和大唐)近期纷纷召开会议,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着手制定“十五五”战略规划。这一规划不仅关注传统的规模增长,更注重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以实现能源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大发电集团的战略从单纯的能源供应商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增加装机容量,而是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例如,国家能源集团提出,要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展现能源央企的新作为;华能集团强调优化战略布局,加强与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划的衔接;国家电投则着眼于通过科技创新支撑能源转型,成立了涵盖核能、燃机、光储等11个技术委员会的科技咨询委员会。
在能源安全方面,五大发电集团明确提出,必须“扛牢能源安全保供政治责任”,并构建多元化协同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国家能源集团继续依赖煤炭作为“托底”能源,但同时也提出要推进煤炭资源接续和增储上产,保障煤电的兜底作用。
大唐集团则强调,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同时,要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强调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统筹,秉持“先立后破”的战略原则。
根据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的表态,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的绝大部分将通过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来满足,这标志着清洁能源成为五大发电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大集团都提出了针对清洁能源的具体发展路线:
国家能源集团:将继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清洁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华电集团:坚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不变,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随着能源行业的转型,五大发电集团也将科技创新作为关键支撑,致力于数字化转型及技术研发。
国家能源集团:提出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谋划发展“第二曲线”。
国家电投:明确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研发和技术积累来推动能源转型。
华电集团: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培育。
随着“十五五”战略的推进,电力市场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电力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化改革,强化营销体系建设。
自2020年以来,电力市场交易电量的比例已持续稳定在60%以上。根据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夏清的观点,“十五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应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为前提,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主要目标。他认为,价格优化、创新新能源交易机制、加快容量市场建设以及精准成本传导电价机制,将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支撑大规模新能源的发展,未来“水火核”能源的角色定位将发生深刻调整。从过去的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多能互补的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五大发电集团将在未来进一步推进这一战略。
建设端:加快技术突破,推动海上风电、整县光伏、氢能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光热电站向基荷电源转型。
消纳端:提升新型储能的技术成熟度与经济性,推动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绿色电力消纳示范工程。
中国的新能源开发量巨大,但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长,电力行业面临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匹配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成为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建设端:推动光热电站、海上风电、整县光伏等技术创新,逐步实现新能源的稳定、可靠供应。
消纳端:提升储能技术的成熟度,探索新兴负荷的就地消纳场景,进一步促进绿色能源的普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