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戈壁荒滩“种太阳”——国内单体最大光伏基地项目的诞生之路
2025/11/04

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风光水核”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与外送,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月31日,我国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中核心工程——位于西北戈壁荒滩的300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实现首批并网发电。该项目不仅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基地之一,也标志着荒漠地区“种太阳”的大规模落地。

1. 极端地形中的光伏建设考验

项目选址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覆盖约11.8万亩荒漠地带,总投资约101亿元人民币,安装组件超过543万块。

在这片沙丘起伏、风尘频繁的戈壁荒滩,每一次基础施工、支架安装、线路布设都面临高温、扬沙、地形复杂等挑战。如何在“沙漠+戈壁+荒滩”这类极端环境下实现高效、精准的建设,是这座基地成功背后的关键。

2. 技术与组织双轮驱动:打造“超级电站”

  • 地形适配设计:工程团队对山坡、沟壑、平坦地块等不同地貌进行深入测绘与倾角优化,使光伏阵列与地形自然融合。

  • 物资保障体系:支架由28种钢构件组成,安装队伍来自多地,施工调度需每日万步核算,物流、仓储、库房管理均在极端环境中考验极限。

  • 智慧施工管理:通过数字平台、无人机监控、现场实时反馈等方式同步推进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3. 典范工程的系统价值

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57.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466万吨。

项目既是“荒漠上种太阳”的实践,也成为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协同推进的范例:在荒滩上推广固沙、植被恢复等技术,走出“光伏+生态”共赢路径。

4. 对行业的启示与前瞻

  • 规模化与效率化并行:从单体百万千瓦设备,迈向千万千瓦基地,建设效率、运维效率双提升。

  • 荒地资源高效利用:此前被视为难以利用的荒漠、戈壁地形,反而成为光伏产业新的增长极。

未来,随着“种太阳”模式在多样地形中的推广,电站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平原,而是向山地、戈壁、荒滩等复杂场景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