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举行的“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传来重磅消息: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1.03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超过30倍,占全球总装机量的四成,跃居世界第一。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新型储能领域的规模化发展已全面提速,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自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中国新型储能发展驶入快车道,从商业化初期迈向规模化与产业化阶段。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宋宏坤介绍,目前中国新型储能已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区域分布看,内蒙古、新疆两地装机规模均超千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华北地区投运装机达3118万千瓦,占全国30%以上。大型化发展趋势显著,10万千瓦以上储能项目已占比超过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全国储能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达770小时,同比增加120小时。
在迎峰度夏阶段,新型储能成为电力保供“稳定器”。国家电网区域内最大可调电力超6400万千瓦,最大放电功率超4400万千瓦,为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
储能装机规模的跃升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扩张。锂离子电池储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装机超过9800万千瓦,占比96%。与2022年相比,EPC中标价下降40%,电芯价格下降60%,产业成本持续下降,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2024年,中国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占比高达93.5%,全球前八大储能企业均来自中国。多国正在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例如尼加拉瓜已与华为在储能领域达成初步合作。商务部表示,中国储能产品已远销美洲、欧洲、中东与大洋洲,成为中国高端制造走向全球的新名片。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规模突破万亿元。储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成为推动全球能源结构变革的“中国力量”。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储能承担起日内、跨季节和跨区域的调节功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加快落地。尤其是在2024年,多项百万千瓦级压缩空气与液流电池项目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储能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布局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锂电储能聚焦大容量电芯与集成创新;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规模达11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近30倍;压缩空气储能实现从“0”到突破,装机规模达83万千瓦;固态电池、氢储能等前沿技术加快验证与推广。
尽管储能市场快速增长,但行业专家认为应用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国家电网总工程师孟庆强指出,目前储能市场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价格体系尚未全面反映储能的调频、容量与惯量等综合价值。南方电网副总经理王绍武也强调,储能的灵活调节作用仍有巨大潜力亟待挖掘。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国家能源局能源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未来将完善市场化机制,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与示范项目建设。
国家电投集团副总经理王绍民建议,应强化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其参与电能量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拓展容量补偿与共享租赁等商业模式,打造开放共赢的全球储能产业生态。
清华大学教授夏清表示,“价格体系应能更精准地反映储能价值,市场机制的完善将激发更大的投资动力。”
专家普遍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或将达到260吉瓦,继续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预测,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将在236至291吉瓦之间,年均增长率超20%。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指出,中国储能产业正在从价格竞争向价值创新转型。未来,具备高安全性、高性能、低成本的储能产品将成为主流,也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跃升。
随着政策优化、技术突破与市场成熟,中国新型储能正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创造”,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浪潮中,书写属于中国的能源创新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