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为中国能源转型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正式启航。国家密集出台新能源政策,为光伏产业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随着政策方向从“装机扩张”迈向“系统优化”,光伏运维行业也站在了前所未有的新起点。
在“十五五”政策框架下,光伏发展的核心逻辑已从“装得多”转向“用得好”。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提出,要实现“风光要稳、系统要强、市场要大、用电要灵活、政策要给力”,全面提升新能源的系统友好性。
这意味着,未来光伏电站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制造多少组件,而在于电网能吸纳多少绿色电力。同时,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提出“三坚持三转变”战略,为光伏运维明确了方向——从“单一消纳”转向“多能融合”,从“单兵作战”转向“系统协同”,从“资源驱动”转向“效益驱动”。
这对光伏运维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修设备”,更要“算好账”。未来的光伏运维将成为一个融合数据管理、储能调度与效益优化的综合系统服务。
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并规划“西北集中式 + 东部分布式”双轨发展路径。西北地区将继续成为新能源的“压舱石”,而东部则以“零碳园区”为核心,推动绿电就地消纳。
这意味着,在广袤的西北地区,集中式光伏电站对专业化运维团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在东部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运维将更加注重安全性、智能化与实时响应。
2025年9月出台的《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对光伏项目的并网、计量、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电源、负荷、储能需成系统一体化管理,与公共电网划清责任边界。这意味着光伏运维将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新阶段,行业准入门槛显著提高。
对运维企业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标准化运营与透明化数据管理,将成为竞争的新护城河。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约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要求绿电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这将直接带动光伏、储能及碳管理的全链条需求。
光伏运维企业可通过“光伏+储能+碳管理”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能源托管、碳足迹核算、设备运维等一体化服务,实现从能源管理到碳资产变现的全新增长点。
光伏运维企业要从政策套利思维转向系统价值创造思维。主动与电网、储能、用能单位协同,实现从“电站维保者”向“能源系统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升级。
企业应加快TOPCon、HJT、钙钛矿等高效组件的适配研究,结合无人机巡检、AI智能诊断、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设备运维的数字化与可视化。
积极布局光伏治沙、农光互补、BIPV等新兴场景。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发电、生态与产业效益的多重提升。
随着行业技术门槛提高,专业化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使运维人员具备电气、储能、AI监测等复合型能力。
“十五五”规划不仅是光伏装机的新起点,更是光伏运维转型升级的黄金阶段。未来,谁能在政策红利中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与系统整合,谁就能在新能源市场中赢得主动。
飒沓机器人将继续紧跟国家能源政策步伐,深化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助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能源绿色转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