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重新设计变革——中国的气候再思考
2025/03/20

一、战略转型的时代命题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中国正在重构其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从“循序渐进的线性变革”走向“系统性重构”,这一战略性抉择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更是对未来全球治理格局的重新定义。

这种全方位、跨领域的系统性变革,意味着中国必须承受短期内巨大的社会与经济转型成本。全社会需要在产业价值链、创新技术、商业模式、城乡发展、交通运输、建筑、能源、食品系统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层次调整与重构。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以循环性、可持续性、公平性和韧性为原则的系统集成,同时需要法规、政策、价格激励与投资相互联动,确保可持续发展路径可行、可及、易于采用,并惠及全民。

二、能源战略升级与全球影响

在当前全球信任赤字、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动荡交织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已被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核心。这一转型不仅回应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内生需求,更对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与碳排放大国,中国的人口占全球的六分之一,而碳排放量却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尽管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但其达峰的时间窗口与峰值水平依然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突破已令全球瞩目。

截至2023年,中国清洁能源发电的新增规模已达到符合《巴黎协定》1.5℃控温路径的预期水平。

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和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预测,若维持2023年的清洁能源增长速度或进一步提速,中国将在未来数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进入稳步下降通道。

这一趋势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关键力量的引领地位。

三、系统性政策设计:“1+N”战略框架

1. 统筹推进“双碳”目标

中国通过“1+N”战略,明确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总牵引,系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该战略路径以脱碳目标为核心,打通区域、行业和价值链,推动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减碳。

从“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执行情况看,中国在清洁能源部署方面已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尽管在削减煤炭使用方面仍面临挑战,但整体能源结构优化和碳减排进程正持续深化。

四、重构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

1. 供应链主导地位

根据国际能源署《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数据,中国已在全球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光伏组件、风力设备、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等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使中国成为降低全球清洁能源技术成本、加速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推手。

2. 绿色产业闭环发展

中国清洁能源产业链正在形成低碳循环的闭环体系:

镍和锂材料的回收率已超过95%,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大型能源技术设备制造企业正投资于新技术开发与价值链升级,推动可追溯性和透明度提升,强化绿色供应链治理能力。

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闭环回收体系的完善,催生绿色价值创造,为全球产业链低碳化提供“中国方案”。

五、标准国际接轨,促进全球绿色合作

1. 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

2022年10月,中国发布建设“结构优化、先进合理、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发展目标。

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到2025年,实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一致性大幅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这一标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弥合市场规则差异、促进绿色产品贸易和跨境投资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扩展。

六、信息透明与企业问责,夯实绿色治理基础

信息公开与企业问责机制,成为中国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

过去十年,中国在企业气候信息披露方面持续推进,提升了供应链碳排放减控和环境治理水平。

2022年2月,由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正式生效,标志着强制性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披露进入制度化阶段。

上市公司和重点企业需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强化环境治理责任,保障公众监督权,推动市场透明度和企业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绿色供应链与信息披露的制度化,有效促进能源转型和减排目标的协同推进,创造了监管、企业与社会三方共赢的治理格局。

七、战略展望:中国引领全球绿色转型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正以系统性战略和制度性创新,引领全球迈向净零排放和绿色增长新时代。

“重新设计变革”不仅是中国气候战略的深化和重构,更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东方方案”。通过清洁能源革命、标准体系重构、信息披露治理等多重路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