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进及能源结构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光伏电站作为绿色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其经济性与投资回报成为判断项目可行性和吸引资本的核心指标。
根据业内分析,影响光伏电站经济性的关键要素包括当地光照资源、初始建设成本、上网电价、政策补贴、日常运维费用以及贷款利率与投资周期等。
例如,位于西北地区的电站因光照条件优越,年发电量明显高于东南沿海地区,从而带来更高的发电收益。同时,光伏组件、逆变器和建设安装成本等构成了初期投资的绝大部分,控制好初建成本尤为关键。
集中式光伏电站在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上具有优势。以一个10万千瓦项目为例,总投资约3.7亿元,每年可带来1600万元利润,年化投资回报率约为4.32%。
而在城市工业园区等地布局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通常具备较高的自发自用比例,内部收益率平均可达6%以上,优质项目甚至更高。户用光伏也具备较强的稳定收益能力,10kW装机每年可实现约3000~7500元的收入。
收益模式上,光伏电站通常采用三种模式:全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全部上网。不同模式对接电价政策和用电需求,直接决定电站盈利能力。
降低光伏组件与施工成本、提升发电效率、精准获取地方补贴,成为提升电站经济性的关键路径。例如,通过选用高转换效率组件、优化逆变器配置和排布设计,可显著提升系统综合发电量。
东南网架投资建设的110MW农光互补项目,预计总投资5亿元,将于2026年建成投运,未来每年将带来稳定的发电收益与碳资产收益。另一工商业光伏项目也因选址合理与高比例自用,实现了6%的内部收益率。
随着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的持续提升及单位瓦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光伏电站的投资门槛正在降低。同时,“双碳”政策及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持,为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与应用场景。
综合来看,光伏电站正逐步实现由政策驱动向经济性驱动的转变,具备良好的投资前景与长远发展空间。投资者需在关注收益的同时,科学评估风险与建设条件,从而实现可持续与稳健的回报。